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十二五

煤炭“十二五”规划启幕

2009/9/15 9:53:45       

    生意社9月14日讯 刚主持完8月19日的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煤炭专业委员工作会议,第二天,濮洪九就要去参加西南片区的座谈会,会议主要内容依旧是总结“十一五”煤炭发展状况,提出“十二五”煤炭规划的建议。

  濮洪九,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第一副会长,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由于20年前曾任煤炭工业部副部长,所以,煤炭行业的人始终习惯性尊称这位73岁的煤炭专家为“老部长”。

  据悉,2009年8月10日至30日,国家能源局在全国范围内对煤炭工业开展调研,为煤炭“十二五”规划做准备。本次调研工作分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个地区。东北地区座谈会已于8月13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

  《能源》杂志记者了解到,此次调研共有七个专题研究和两个重点调研。这七个专题研究包括煤炭需求预测、煤炭生产开发研究、煤炭勘探研究、大型煤炭企业研究、小煤矿发展研究、矿区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研究、煤炭发展和重大技术开发研究,重点调研为内蒙古锡林郭勒开发现状。这些也是煤炭“十二五”规划中将涉及到的重点内容。

  然而,煤炭“十二五”规划的启动,也就表示着“十一五”规划的落实期即将结束。根据规划,组建亿吨级大型煤炭企业的目标还远没有实现。而大型煤炭企业研究依旧是“十二五”规划的课题,那么,煤炭“十二五”规划将作出怎样的调整?又将有哪些新的借鉴?规划之惑:30亿吨总量是否突破

  对于煤炭“十二五”规划,最令煤炭企业关心的是“十二五”末全国的煤炭产量。

  按照“十一五”的规划,2010年煤炭生产总量控制在26亿吨,新增产能控制在2亿吨左右,年新增长率仅约2%。

  然而,2008年的生产总量已经达到27.93亿吨,接近28亿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彭苏萍教授自“八五”规划开始已经参与了四届煤炭规划,对此,他说:“2003年当时做煤炭规划时,我们提出2010年是22亿吨,2020年是28亿吨,最多不会超过30亿吨。但是,实际上 2008年就达到了28亿吨,提前了12年。”

  显然目前已经超过了“十一五”规划的预期。那么“十二五”将做出怎样的总量规划?神华集团总经理张玉卓介绍说:“近30年我国煤炭产量平均增长速度是5.5%,最近9年的速度已超过10%。现在已经翻了一番多了,对以后产量增速怎么判断,这个数字要仔细考虑。”

  对于煤炭产能超过规划26亿吨的问题,濮洪九称之为“计划赶不上变化”。

  “以前建设一座年产300万吨的大型矿井我们都觉得很难,但现在年产600万吨、800万吨的都相继实现了,这说明我们国家的煤炭生产建设环境发生了大的改变。”彭苏萍说。

  但是,对于总量的规划,濮洪九认为,要详细分析“十一五”的状况,重点注意煤炭开发的节奏,防止出现大规模建设、产能大规模释放,防止出现煤炭市场供大于求。尤其对于新矿井的建设,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进行。

  “‘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中要注意有关规划的衔接,即煤炭资源开发、煤炭运输建设开发、煤炭加工的运输规划、煤炭的治理规划、煤炭污染物与减排规划、加强建筑管理等,防止相关规划之间的脱节。”濮洪九说。

  “做大”之难

  根据规划,“十二五”将继续鼓励发展大型煤炭企业,加强整合重组和上下游产业融合。这一条沿袭了“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和促进大企业的发展。重点建设10个千万吨级现代化露天煤矿,10个千万吨级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 2010年,大型煤炭基地产量达到22.4亿吨;促进以煤为基础,煤电、煤化、煤路等多元化发展,形成6—8个亿吨级和8—10个5000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炭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

  的确,煤炭企业也在加紧运作,《能源》杂志记者从仁达方略咨询公司获悉,他们历时几个月的调研刚刚结束,调研结果显示,2008年是煤炭行业异常活跃的一年,共有15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较重要的并购重组活动。

  仁达方略咨询公司董事长王吉鹏对《能源》杂志记者说:“在2009年和2010年‘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两年中,煤炭行业并购重组的范围将不断扩大,其整合程度将不断深入。在这两年中,各主要产煤省区会出现一批亿吨级的煤炭企业集团,这些大型、特大型企业集团将会主导未来一段时间的整合重组进程。”

  对于省级亿吨级过渡的提法,王吉鹏说重点区域将会集中在晋、陕、蒙、宁和华东、东北、西南等地区。

  并且,2008年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再一次向主要产煤省份的政府及国务院部门发出《关于加快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确定的兼并重组目标为:新组建1至2个以优势煤矿企业为主体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并再次重申组建6—8个亿吨级企业的目标。

  于是,从那一年起,一批大型、特大型的煤炭企业集团组建完成并进入实质性整合。先是由金能集团、峰峰集团联合组建冀中能源集团;再是平煤、神马强强联合组建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以及黑龙江组建了龙煤集团,山西组建了焦煤集团和新大同煤矿集团,宁夏组建了宁煤集团;还有河南煤化集团(永煤集团、省煤气集团)、中原煤化集团(鹤煤集团、中原大化)、焦煤集团创建河南煤业化工集团等。

  虽然经过了一系列的重组,但是离6—8个亿吨级大型煤炭企业的目标还相差甚远,除了神华和中煤2家中央企业外,亿吨级还空缺4席。可见重组之难。

  “在并购重组中,煤炭行业的重组整合还存在诸多问题。矿业权的不合理配置、整合成本高、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文化融合困难、税赋负担过重、基础设施差等情况都对重组整合造成了障碍,使得政府和企业对重组整合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煤炭企业的重组整合力度还不够,深度不够。一些并购只有重组没有整合,只停留在表面化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整合,使得协同效应无法体现。”王吉鹏说正是这些原因成为亿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重组的绊脚石。

  “关小”之困

  除了“做大”,“关小”也是从“十一五”延续下来的两大重点工作之一。

  提出以整合为主、新建为辅,限制小煤矿建设,发展大中型煤矿。在产业准入上还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一律停止核准审批年产能30万吨以下的新建煤矿项目,在安全、环保、资源节约等方面一系列标准得到严格规范。这将抑制小煤矿的发展,同时鼓励大型煤炭企业的发展。

  其实,关停小煤矿最初的动因无非是为了遏制频频发生的矿难。

  对此,山西省深有体会,最近,山西省政府提出,到2010年年底,全省的矿井数量由原来的1500座减少到1000座,单井生产规模原则上不低于90万吨/年,规模原则上不低于300万吨/年。而且不久前,山西省又出台了《山西省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要求关闭小煤矿。四川和云南等地也步其后尘,开始着手执行“关小”政策。

  根据“十一五”规划,预计到2010年我国的煤炭生产企业将在1万个以下,相当于现在的一半,煤炭生产矿井将在2万个以下。

  但是,关停小煤矿一直以来都是煤炭行业的难题,其难度一点也不亚于对亿吨级煤炭企业的整合。而且两者间还有一定的联系。

  “一些大型的规模化企业除了可以得到优先发展的机遇之外,并购地区性中小型煤炭企业将成为未来几年煤炭行业的趋势。”王吉鹏说。

  然而,“关小”并非通用,比如一些偏远地区,煤矿资源稀缺,在山西等产煤大省眼中的小煤矿在那里已经算是最大的了,而且这些煤矿还要为当地的居民生活服务,这种小煤矿就不适合关闭,而需要另外的手段解决其安全问题。所以,小煤矿的盘查和关闭都困难重重。

  清洁之机:煤企也呼吁清洁立法

  “社会上有一种误解,认为煤炭污染大,不是清洁能源,但是煤本身是可以实现清洁利用的,煤炭企业可以通过洗煤等一些方式做到清洁化,但是煤所产生的污染主要是源自煤炭使用的环节。使用洗精煤也的确可以起到清洁作用,但下游的发电企业不愿意买洗精煤。所以,责任并不在煤炭企业。”濮洪九说,一直以来人们都把责任归咎到煤炭上是不客观的。

  濮洪九算了这样一笔账:2008年全国铁路运输煤炭15亿吨,平均运距630公里。其中原煤中含有15%左右的矸石,据估算相当于每年增加铁路运量2.25亿吨,浪费了大量的铁路运输资源。

  “煤矸石被回填煤矿,节省了运力,减缓地表下沉,特别是减少污染,保护了环境,提高了煤炭燃烧效率,这对煤电双方都有益。”濮洪九说,必须在“十二五”规划中坚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强制规定洗煤环节,这以便控制原煤直接燃烧,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

  从技术层面说,中煤科工集团总经理王金华表示:“超临界发电机组应该用洗精煤。”

  面对洗精煤的难以推广,王金华深有体会:“我们新研制了洁净锅炉,与民用锅炉相比节能率达到20%—30%。技术已经出来,但推广不下去,渠道不畅通。如何引导用户用洁净煤技术、节能环保技术一直是个难题。”

  “必须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及加快地区的环境治理,提高煤炭生态环境治理的模式,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张玉卓说生态环境是煤炭要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科技之亟

  对于煤炭“十二五”规划,彭苏萍教授说,科技进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开发的主体是在东部和中部。东部地区煤炭开采已经超过1000米深,地压、瓦斯灾害很大,煤炭开采的难度是前所未有的。但又必须采,所以技术难题就必须解决。”彭苏萍说。

  然而,对于煤炭的科技问题,彭苏萍说国家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同为能源领域的石油、天然气、核电等。彭苏萍参加了科技部的“973”项目,但是他发现,相对于石油领域的18个课题而言,煤炭的3个课题显得更加柔弱。

  目前,西部煤炭开发的技术还有待提高,尤其是煤矿安全的监控、煤矿装备的制造、煤炭机械化技术和煤炭高效利用。彭苏萍认为,煤矿要做到安全、可持续发展,机械化是必须要做的,所以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煤矿增长和装备的合成。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因为国内煤炭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国家也鼓励煤炭企业引进研发机制。制造企业和高新企业一定要提升中国国内煤矿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和技术。

  “没有国家的支持,科技瓶颈问题根本解决不了。”彭苏萍说,“目前最需要的就是地质储量的核准、生态问题、洁净方面进行科学的布局。”

  上天难,入地更难。彭苏萍说一定要认识到占我国一次能源储量94%的煤炭的重要性才能更准确地制定出煤炭“十二五”规划。

  会议通知:

  09年是我国煤制天然气、煤层气产业发展最为重要的一年,随着国家石化振兴规划的出台,煤制天然气、煤层气产业俨然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名单。大唐国际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批复,神华集团、新汶矿业、庆华集团的煤制天然气项目也先后奠基;联盛和中华煤气的煤层气液化项目也纷纷建成投产。还有很多公司的相关项目也已提上日程。我国的煤制天然气、煤层气产业得到了业内广泛的关注。

  2009中国煤制天然气/煤层气(国际)高峰论坛是中国化工网在权威机构及专家指导下举办的关于煤制天然气/煤层气方面的高端国际峰会,会议议题涵盖政策解读、行业研究、企业推介、商务洽谈和中外合作五个主要方面,是目前煤化工领域专家阵容最强、参会代表层次最高、企业中长期规划最适用的新型煤化工会议。

来源:人民网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 用手机也能做煤炭生意啦!
  • 中煤远大:煤炭贸易也有了“支付宝”
  • 中煤开启煤炭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新时代
  • 下半年煤炭市场依然严峻
市场动态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


关注中煤远大微信
跟踪最新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