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全球“卖碳”大国,由于缺乏国内政策体系,碳交易市场一直都依赖国外市场,国际买家往往到欧洲Blue Next市场及美国证券交易所进行碳交易,这使得中国对碳交易的价格完全没有话语权。现在,中国政府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从2011年开始,正在有序搭建自己的交易体系和政策框架。
2011年我国在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政策支持力度前所未有。
11月9日国务院通过《“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方案要求十二五期间将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11月17日中国公布《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要求推进环境税费改革,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
除政策支持外,我国开始布局碳交易市场。
11月14日,国家发改委在北京召开了国家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启动会议,北京、广东、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和深圳七省市被确定为首批碳排放交易试点省市,并提出2013年中国将全面启动以上区域的总量限制碳排放交易。11月1日,经国家林业局同意,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与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合作开展的全国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在浙江义乌正式启动。
在具体操作上,2011年碳交易实现了许多突破。
3月29日,方兴地产通过北京环境交易所购买16800吨自愿碳减排量。此次交易的核算采用本土标准(“熊猫标准”),这在发展中国家尚属首次。9月23日,武汉市发布国内首个碳盘查标准,可凭此查清企业从生产到销售全流程的碳排放量情况。12月,上海鸿泰房地产公司在上海环境交易所完成了国内建筑领域首例碳交易,这也是我国首例按《中国自愿碳减排标准》进行的“碳交易”。全国首家环境能源交易机构——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已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12月23日正式揭牌。这也是国内首家股份制环境交易所。据悉,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在改制后,将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简单适用的碳交易体系。
目前,各地产权交易所也开始争抢碳交易市场。
除较早进入碳交易的北京和上海两地产权机构外,早在2010年2月,武汉市发改委就已向国家发改委报送《关于在武汉市试点筹建国家碳交易中心的请示》。目前,武汉光谷联交所拥有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湖北环境资源交易所”,已经组织了六次排污权交易。
重庆市发改委11月22日表示,重庆将尽快实施该市的碳排放交易工作,争取2012年初挂牌碳交易中心,开展第一批碳交易。广州交易所集团董事长李正希12月18日透露广州有可能将在短期内迅速建立和挂牌国内首个碳排放权交易所。此外,贵阳、厦门、杭州、辽宁、河北、山东等省市的相关能源环境所就已涵盖碳交易内容。(中国证券报)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初步形成
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提出,到201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初步形成。
《方案》提出,根据形势发展并结合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要求,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制定相应法规和管理办法,研究提出温室气体排放权分配方案,逐步形成区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在此基础上,加强碳排放交易支撑体系建设。制定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总体方案研究制定减排量核算方法,制定相关工作规范和认证规则。加强碳排放交易机构和第三方核查认证机构资质审核,严格审批条件和程序,加强监督管理和能力建设。
《方案》提出,建立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制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确立自愿减排交易机制的基本管理框架、交易流程和监管办法,建立交易登记注册系统和信息发布制度,开展自愿减排交易活动。
加大对低碳试验试点工作的支持力度,研究制定支持试点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产业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形成支持试验试点的整体合力。研究提出低碳城市、园区、社区和商业等试点建设规范、评价标准和考核方案。通过低碳试验试点,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低碳省区和城市,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低碳园区和低碳社区,推广一批具有良好减排效果的低碳技术和产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方案》提出,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进一步提高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准入门槛,制定并落实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提高到47%和8%左右。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到2015年,形成3亿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积极发展低碳能源。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达到11.4%。增加森林碳汇,到2015年,新增森林面积125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中国低碳发展应避免急功近利
经济参考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绿色、低碳社会正在成为国家政策的重点。针对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凸显,一些地方环境、资源严重透支的现状,2012年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怎样的形势?
潘家华:2011年,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绿色发展的潮流起势强劲,受到世界经济和国内各种因素的影响,没能势如破竹,一日千里。2012年,中国的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是国内的焦点和难点,而且成为全社会关注的核心,压力与日俱增。
此外,由于居民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社会各界对现实环境品质并不满意。环保部门在“十二五”环境目标的基础上,又新增了二个环境指标:PM2.5和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值,收紧了PM10和二氧化氮等污染物的浓度限值。这就使得实现“十二五”的环境目标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全球经济危机使各国经济增速放缓,中国“十二五”的经济增长目标定得也比较低。从积极方面讲,经济增长率下降会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污染物排放。不过,经济低迷不仅使得社会对环保的投入能力下降,而且会使环境保护目标让位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目标。
可能出现的环境保护的困境,会使低碳经济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原则上讲,只要有足够的投入,环境保护目标必然能够实现。但是,低碳则不然。环保措施如脱硫、脱硝、污水处理,一旦投入并运行,可以立即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但却会增加化石能源消耗,从而增加碳排放。对于零碳的可再生能源,目前尚缺乏革命性的技术突破,因而大规模产业布局与使用尚需时间。
如果说2011年是开局造势之年,2012年则是蓄势待发之年,而不是收获之年。因而,2012年的低碳发展,在于打好基础蓄足势,需要整体谋划,加大投入,全面推进;避免急功近利,不要立即核算指标、走形式。
经济参考报:前不久,美国对中国光伏企业发起“双反”调查,您认为,我国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双反”调查将对未来中国正在大力发展的新能源产业产生何种影响?
潘家华:美国对中国的光伏产品提起“双反”调查,旨在设置和提高贸易壁垒,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在近期必然造成不利影响。中国企业应积极应诉,旗帜鲜明地反对设置贸易壁垒,推进贸易自由化,尤其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的国际贸易。
没有必要夸大“双反”对新能源发展的影响。首先,光伏产品的生产具有高能耗高排放的特征,作为能源资源短缺和污染严重的国家,减少一点贸易顺差,对于国内的节能减排,有积极效果。第二,中国节能减碳,有着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第三,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下,美国和欧洲的需求能力实际上也在大幅下滑。第四,光伏产品,尤其是单晶硅多晶硅产品,技术含量并不高,产品升级换代快。国际市场需求的减少,有助于减少盲目的简单重复投资和浪费。第五,光伏产品只是可再生能源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在其他可再生能源领域,也有着广泛的投资空间。
经济参考报:去年底的德班气候会议上,多数发达国家明确反对《京都议定书》,要发展中国家参与减排,南北两大阵营交锋激烈。未来如何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公平分配排放空间成为各国关注的新焦点。您和您的团队提出的“碳预算”方案受到各国高度重视,请您介绍一下“碳预算”方案的特点是什么,其前景如何?
潘家华:发达国家之所以要抛弃《京都议定书》,要发展中国家参与减排,是因为未来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严重不足。发达国家希望按“祖父原则”分配未来空间,以前排放高,则分配多;以前排放少,则获取配额低。对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尚在发展中的新兴经济体和最不发达国家,显然具有遏制发展空间的实际效果。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经过长期研究,系统提出公平、可持续和效率的“碳预算”方案。我们认为,发展是一个过程,不仅要看未来需求,还要看过去的历史排放。这样,人均历史累计排放,可以确保每一个人的排放和发展权益,以满足全球碳温升目标控制的排放总额作为全球碳预算额度,不会超出排放总量,从而确保全球气候安全。
人均历史累计排放的分配,只是初始分配。对于出现碳排放预算亏空的发达国家,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对于历史排放少,现实排放低的发展中国家,则可以将盈余的碳预算额度在全球碳市场上出售,实现有限碳预算额度的效率分配。不仅如此,气候变化谈判的资金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基础四国部长会议已经明确认同这一方案。京都议定书模式不可取,碳预算方案显然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来源:紧急参考报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