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在煤基液体燃料合成技术即“煤变油”技术上已取得重大突破:在催化剂的作用下,5吨煤炭经过一系列工艺流程可以合成出一吨成品油。近日,承担这一科技攻关项目的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在一个千吨级的“煤变油”装置上已成功打通了全部工艺流程。我国因此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煤变油“技术的国家之一。
这一成功为更大规模的“煤变油”装置建设奠定了基础。自去年10月
以来,中国科学院正式启动了“煤基液体燃料合成浆态床工业化技术的开发”项目,并列入全院解决重大战略性科技问题的首批知识创新工程项目。根据项目规划,未来3 年内将在我国煤炭大省山西建成一个万吨级的“煤变油”装置,从而使这项技术向工业化迈进一大步。
项目主管、山西煤化所所长孙予罕研究员说,目前,关键技术之一的催化剂技术已经取得重大突破,拥有了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且成本降低为原来的1/6。按照这一成本,如果合成油规模达百万吨,吨油成本将控制在2000元左右,具备充分的市场竞争力。在生产工艺方面,他们用“浆态床”代替了原来的“固定床”,更加适合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据悉,面对国际石油市场波动的形势,为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我国加快实施“煤变油”计划。煤液化制油工程已被列为“十五”期间国家重点组织实施的12大高技术工程之一,中央政府将集中部分国家经济资源和科技资源予以支持。我国将在云南和陕西兴建两个煤液化项目,总投资上百亿元人民币,年产石油约200万吨,在煤炭储量仅次于山西的内蒙古自治区,一项总投资250亿元的“煤变油”项目也已启动。
新闻背景
煤可以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液化两种方式转化成汽、柴油。
这一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上半叶的德国,之后,南非、荷兰、美国、日本也都尝试利用这一技术将煤炭转化成汽油和柴油。据专家介绍,煤炭合成汽油和柴油不含硫、氮等污染物,质量高于第4代洁净油品,人们完全可以放心使用。
我国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煤炭储量达1万亿多吨,年产量达10亿吨,自给有余还能出口,另一方面,我国石油资源相对匮乏,只有大量进口才能解决巨大的供需矛盾。专家认为,通过煤液化合成油是实现我国油品基本自给的现实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