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十一五”期间我国的钢铁市场,在2005年以前供不应求,随后产能逐年过剩,2008年我国的钢铁产量已达5亿吨,到2009年底产量达到金融危机前的最高水平。2009年,仅我国华北地区的钢铁产量就达1.35亿吨,高于美国和俄国。如此高的产量,主要需求在哪?以2008年为例,5亿吨的产量,其中净出口为4764万吨,占粗钢产量9.47%,机电产品等间接出口量大约是5800万吨,占粗钢产量的11.4%,也就是说2008年我国钢产量的1/5用于出口。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我国净出口只占0.91%。
我国的钢铁需求这么大的原因还在于国内需求的拉动。主要体现在:一是大规模的政府投入,拉动建筑、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用钢需求。如铁路,2008年我国铁路的营业里程是8万公里,规划20年后达到12万公里,但按照目前的建设规模与速度,2013年就能达到20万公里。
二是高铁的建设。以京沪线为例,这条线上有4条特大桥,最大的是南京大胜观长江大桥,是武汉长江大桥用钢量的4倍,也是世界桥梁负荷之最,一个主桥墩用钢量就达到1万吨。然后是站房的建设,北京南站是京沪线的起点,南站的用钢量是5.7万吨,相当于1949年全国钢产量的1/3。
三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今后,与钢铁密切相关的新能源产业正在逐步发展,因此,对钢铁产业来说下一个目标市场就是电网建设。
四是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率达到46.6%。城镇化建设必将会增加钢铁的使用量。
进入“十二五”,我国钢铁还有没有发展空间?我国经济还会继续增长,但增长速度有所减缓,经济的走势也是钢铁的走势。因此,我国钢铁仍有发展的空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十二五”钢铁产业的主题。要充分认识钢铁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将发生巨大的变化,2007年党的十七大就明确提出,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升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式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3个内涵,就是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党的十七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不久,2008年下半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这样的外向型经济程度很高的国家,自然造成很大冲击,不得不采取扩大固定资产投资的方式来对待外贸出口大幅度下降造成经济下滑的影响,使得我国经济结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加严重。因此可以肯定,“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将加快步伐。我国钢铁工业面对的市场需求结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对钢铁产品数量需求的改变,钢铁上下游产业链的结构变化等等都将受制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考虑“十二五”钢铁市场需求总量时,不能脱离“三个转变”,要看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需要,还要看在“三个转变”允许下可能出现的情况。新世纪以来,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总体是在既有需要又有可能,需要和可能没有太大矛盾的情况下迅速发展起来的。今后需要和可能之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了,资源和环境制约更加突出了,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
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式发展转变,是我国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的根本战略目标。这里所说的粗放式发展主要指的是依靠资源和资本投入的发展。集约式发展,主要是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从而使生产要素的效率快速提高。
通过依法强制性推行节能减排目标和严格税收征管,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速推进钢铁产业装备和技术结构升级,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最根本的还得依靠法律手段和市场竞争。“十二五”钢铁行业能否跃上新台阶,取决于节能减排目标要求的法制化实行力度和体现公平税赋的市场竞争环境。政府对钢铁行业健康发展最根本、最大的支持在于依法控制钢铁产能盲目扩张,依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加快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提高我国钢铁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行业自律协调能力既要充分尊重企业意愿,又要发挥国有资产出资人的统筹规划和协调作用。应从责任制上落实国务院已颁发的对企业联合重组进度的目标要求。
“十二五”期间在扩大企业联合重组的基础上,应着力提高科技人才使用效率,整合科技力量,活跃技术市场,协调共用技术的联合开发,进一步提升我国钢铁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来源:慧聪网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