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十几天来,福州天天高温。但去鼓山爬山的人明显感到,鼓山上凉快得很,怎么一到市区连风吹过来都是热的,空气能见度也低了很多。对了,这就是所谓的“热岛效应”。
据《福州晚报》报道,近日,福州市环保局成立了以环境监测人员、环保专家、气象专家为主的“福州城市热岛效应遥感监测”课题组。由于我市刚刚开始采用先进的卫星遥感监测热岛效应,课题组希望通过研究,能在2005年解决我市的热岛效应问题。
据有关部门研究,近几十年特别是1980年以来,福州城市化的规模越来越大,其城市热岛效应也越来越显著。
卫星遥感监测“热岛”
城市热岛效应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城市特有的气候现象。所谓热岛是指在气温的空间分布上,城市中心区温度比郊区温度高的现象。由于热岛的热力作用,形成辐合环流,造成从郊区吹向市区的局地风把从市区已扩散到郊区的污染大气又送回市区,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积,形成更加严重的大气污染。
市环境监测站从通过对陆地卫星热红外波段信息反演得到福州市地表温度场中看到,由于闽江水体的分割削弱,福州市区热岛分为南北两大块,与建成区的分布对应一致。从农村到城市边缘的近郊,温度明显升高。到了市区温度因城市下垫面差异而稍有起伏。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和建筑物密度最大,温度最高,特别是鼓楼、台江的老城区。
市区(闽江除外)温度最高的地方为中华映管的厂区,而西湖、左海一带温度最低,湖心可跟闽江水体温度差不多。乌山、光明港和晋安河公园温度也较低,对周围温度起了很好的调节作用。
城市郊区温差明显
省气象局负责人在不久前召开的热岛效应座谈会上罗列了几个数据,表示城郊温度之差。
据悉,市区温度一般比郊区高0.4℃~0.7℃。夏天的傍晚最明显,市区可比郊区高1.5℃~2℃。国际上最高的差别值是11℃。
从年代看,60年代我市市区仅比郊区高0.16℃,70年代市区也仅比郊区高0.17℃,70到80年代稍高一些,为0.2℃。结果80年代后,城市温度与郊区之差骤然增加。
从风速看,市区的风速为34米/秒,比郊区风速低0.7米/秒。所以从卫星上看,仓山区的一些沙洲、长乐海边的温度非常高,但居住在海边、河边的人们以及到沙滩玩耍的人们并不感觉到很热,这就是因为这些地方的风速大,一下子带走人身上的热气。而城市里建筑物密集,风速缓慢,且风都是沿着建筑物外表走。所以城市里的人们有时感觉屋外的风挺大的,却怎么也吹不到屋里来。
热岛效应如何产生
水、绿地、建筑分布、人工热源……这些都是影响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
从卫星地图上看,有水的地方温度一定低。闽江是整个市区温度最低的地方,而市区的几条内河也分别显示为蓝色(表明温度低)。流量最大的河流其颜色越蓝。相对于热岛来说,这些地方称之为“冷湖”。据了解,随着城市的发展,我市的内河面积比解放前减少了40%,内河对于调节城市气温的作用也越来越小,这就是我市为何热岛效应日益显著的原因之一。另外,从地图上观察,晋安河的温度低,而白马河的温度高,业内人士初步分析,可能河流要达到一定流量才会对环境起调节作用。
这两年我市的绿化率有所提高,但所种的草大多为马尼拉草。专家认为这种草虽然好看,但对温度的调节作用不大。因为这种草比较矮,只是在地面铺上薄薄的一层。专家建议福州可引进一些其他品种的草。另外,树种也应多样化,不要只种榕树。榕树虽然遮阴,但根系繁杂,对地下管道起一定的破坏作用。
据福州市规划设计院的陈硕同志介绍,2001年以前金山地区温度还很低,但随着金山的开发,近来这片地区的温度急剧上升。可见建筑密集也是导致热岛效应的重要因素。金山地区是下一步热岛监测的重点。从监测情况来看,工业建筑比住宅建筑温度更高,中华映管的厂区全市温度最高就是一个证明。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多,人工热源也不断增加。夏天天气一热,人们就开空调。可空调越开越多,室外的温度就越来越高,整个城市的温度也不断增加。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此外,汽车尾气、锅炉等也导致热岛效应的人工热源。
热岛效应污染空气
九三学社的委员戴黎表示:“热岛效应并非全是坏处。但肯定是弊大于利。”
在这种“热岛效应”的影响下,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