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烟雨笼罩的沈阳浑南河畔,已经完全停工了3个多月的环保集团厂区寂静萧瑟。门卫室里几位值班女工正在无所事事地打麻将。而位于沈阳市区的环保集团总部(ST环保原办公地)大门紧闭,透过玻璃,屋里横七竖八的桌椅上尘埃一片。
时间的流逝磨灭了曾经的辉煌,这就是那个曾经在1998年到2000年与银广夏、东方电子等公司齐名的绩优蓝筹股、大牛股。
6月18日,ST环保公告,因涉嫌信息披露虚假等违反证券法规行为,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证券业内一位知情人士指出,早前深交所已经几次就信息披露问题谴责过环保股份,此次证监会出面,是权衡多方面利益后作出的选择。
财政补贴泡影
沈阳特种环保设备制造总厂是环保股份的主体,记者在厂区看到,占地不足200亩的区域内杂草丛生,露天堆积的原煤和瓦砾以及色彩剥落的厂牌显得此处已经很久无人过问。据了解,工厂自2000年来就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环保集团至今还因非典放假。
据一些老员工回忆,20年前,环保股份还只是一个街道办的集体企业,几十个人,当时“刘书记(环保股份的创始人、前董事长刘桂琴)很有魄力,对大家也好,很快厂子就发展起来了”。
1997年5月,环保股份在深交所上市,流通盘3300万股。随后三年里,进行了多次大比例的送、转股,ST环保总股本达到56598万股,流通股19392万股。支撑股本变化的应该是业绩的增长,上市后的几年时间里,公司的业绩就像坐上了过山车:1998年,环保股份的主营收入为2.55亿元,进入1999年,一飞冲天达到6.9亿元,2001年回落至2亿元,到2002年则只有0.18亿。
对于公司曾有如此高的收入,这些老员工表示不清楚,根据这些老员工的回忆,环保总厂的特种环保器材是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在他们的记忆中,有时一周只上三天班。工资从来就很少有超过500元的时候,公司如此高的收入从何而来?
公司的公开资料显示,支撑环保股份利润源源不断的一项收入是财政补贴。据知情人士透露,1997年上市时,在刘桂琴的活动下,环保股份与沈阳市政府和市建委、市财政局签署一份协议,市财政每年向环保股份补贴6000万元,以加强沈阳环保工作力度,而马向东就是当年主管财政的副市长。“慕马案”东窗事发后,与之签署的协议就此停止,每年6000万元的财政补贴就此变成泡影。
污水处理厂工程
在环保股份业绩增长的神话里,南部污水处理工程不仅是其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而且“由于其环保示范效应,为公司带来了全国各省市的大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定单”。
事实上,关于污水处理厂的问题早在1999年年报中已经初显端倪: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在当年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中提到,公司所承建的南部污水处理示范厂工程总造价为2.4亿元,虽然已投入使用,但实际发生成本仅有6571万元,并且未办理竣工决算。工程决算成本与已发生的成本存在差异高达73%。
而该公司的年报中对此事仅一笔带过。
据环保股份1999年年报显示,当年主营业务收入6.9亿元,较上年增加170%,主要为南部污水处理工程进度提高,增加收入所致。当年南部污水处理工程确认收入达到了50948万元。而该项目的毛利润达到了28688万元。
2002年7月13日,深交所对环保股份发布谴责公告,指出环保股份所承建的南部凌空污水处理厂工程原计划建设规模为日处理污水50万吨,后沈阳市计委作出了调减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的决定,将该工程规模调整为日处理污水20万吨,由此需要对该工程的收入、成本进行了重新计算,调整以前年度“会计差错1.23亿元”,分别“调减了1999年度净利润1.82亿元”,“调增了2000年度净利润0.59亿元”。但环保股份并未及时做出信息披露并相应调整帐务,而是按照原预算计入收入。
2000年中报显示,环保股份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156万元,实现利润总额为17882万元,净利润15341万元。其中收入的大量增加同样也是来源于南部污水处理厂和南部污水处理示范工程。但2001年底,深交所发布的一次谴责公告显示,环保股份2000年中期业绩虚增收入约2.2亿元,并且当年多项重大合同发生变更,公司未履行及时披露义务。
糠壳里榨油
剥开伪装,环保股份的家底并不殷实。但“糠壳里也能榨油”,在环保股份业绩虚增、股本翻番的同时,其在二级市场股价也是扶摇直上。
上市当年8月,10转增5后,环保股份股价除权到8元。连续三年的转送后,环保股份股本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