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煤炭为最主要一次性能源的中国,正在采取多种方式,努力把煤炭变成可以清洁利用的能源。
日前,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通过了《关于云南先锋煤炭直接液化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估报告》,这意味着“煤变油”这一战略性项目的实施将让缺油大省的云南一举甩掉“贫油”的帽子。不仅如此,云南省工业局高级工程师戴亚雄说,“煤变油”必将使云南省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大增值。
“煤变油”缓解石油紧缺
“石油是重要的战略物资,煤变油工程上马,将大大缓解石油紧缺。”戴亚雄告诉记者,云南省富煤少油,是全国油价最高的地区之一,每年300万吨油都是从外省调入的,煤变油肯定将大大缓解“油荒”。
实际上,我国从1993年起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2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已达到2.41亿吨,其中国内产量1.67亿吨,净进口量达到8360万吨,所占比例已达到34%。从1999年开始我国石油的进口依赖程度更是严重超线(进口超过25%为不安全状态)。到2005年,我国石油需求量将达到2.9亿吨左右,将有可能超过日本的需求量,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到那时,我国石油产量预计不会有大幅度提高。石油进口依赖程度将进一步加大。这样,在目前国际石油价格剧烈波动的情况下,实施“以煤代油”战略,对于缓解我国石油进口压力,降低石油风险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如此,目前煤炭占中国能源结构70%以上,以燃烧为主的煤炭利用方式已在全国造成了严重的粉尘污染。专家们认为,“煤变油”技术的推广也将大大缓解我国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据悉,今后5到10年,我国将以内蒙古、陕西、山西和云南为基地,加快推进“煤变油”战略,以减少对国际市场石油产品的依赖,缓解燃煤引起的环境污染。目前,我国内蒙古由神华集团启动了“煤变油”项目,该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280亿元,2005年8月建成第一条生产线,产成品油100万吨,到2008年再建4条生产线完成一期工程,生产成品油500万吨。二期工程将再建5条生产线,使生产规模达到1000万吨,总投资约600亿元以上。
“在云南,煤变油技术将首选在先锋矿区启动,获得成功经验后才有可能在其他地方推开。”戴亚雄介绍,先锋矿区保有储量2.9亿吨褐煤,煤质优良,是优质的煤液化资源。而需要兴建的云南煤液化厂,估算总投资103亿元,项目建设期预计4年,年销售额34亿元,年经营成本7.9亿元,年利润13.8亿元。“我省有大量褐煤资源,液化是一个有效利用的突破口。”他说,洁净煤技术是发展的方向,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煤变油”将使云南省煤炭资源优势一跃成为经济优势。尤为可喜的是,云南地区油/煤价格比高达15倍,煤液化油更加可利可图。按照5吨煤可转化成1吨汽油或柴油计算,先锋厂区蕴藏的2.9亿吨褐煤至少能产出5800万吨汽油或柴油。如果“煤变油”工程能在全省推广,云南150亿吨煤就能转化为30亿吨汽油或柴油,产值将超过10万亿元。
而我国煤炭资源更是丰富,2000年末煤炭资源保有储量在1万亿吨以上。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由此拉动的石油消费也将大幅度增长,推进实施“煤变油”战略,其意义不言而喻。
我国“煤变油”技术已成熟
“其实煤变油并不神秘,德国1913年就有了直接液化的专利技术。”戴亚雄介绍,“‘煤变油’科学上称为煤炭的液化,是指以煤炭为原料制取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的技术。1927年德国就建立了世界第一个煤直接液化厂,1936年至1943年二战期间,德国又有11套直接液化装置建设投产。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东石油开发让“煤变油”技术失去竞争力,但1973年后发生的石油危机又让它‘吃香’起来。我国也于1980年开始研究。‘煤变油’已经是有多年工业化生产经验的技术了,其技术风险很小。”
据资料显示,我国研究20余年,完全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煤液化组合工艺,是将煤粉碎后与重油混合成煤浆,再在高温、高压环境下以催化剂进行作用,然后加氢反应生产成高质的液化油,最后再经二次加工得到所需的汽油、柴油、航空油及其他化工产品。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所长孙予罕介绍说,从煤炭价格、人口成本和使用国产化设备等因素考虑,中国“煤变油”技术每桶汽、柴油产品的成本可以控制在20美元左右,低于欧佩克规定的每桶22-28美元的价格带。戴亚雄将先锋煤液化项目与神华液化项目比较,他说先锋煤液化项目更有优势,因为生产一吨产品在内蒙古的成本是1400元,在云南省是1200元。因此,“云南造”汽油,柴油市场价格将更便宜,除供应云南本省外,还将打入省外和国际市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大东则预测:“今后30年国际石油价格肯定呈上升趋势,因此要从战略高度而不是单从经济角度考虑煤转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