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煤变油 -> 相关报道

高油价催逼煤变油战略提速

2006/1/24 9:01:17       

 

    高油价催逼煤变油战略提速


  预计到2010年,我国用煤炭生产的油品至少达每年1000万吨以上


  国际油价冲刺70美元


  昨日,纽约原油期货再次出现每桶69美元的高点。21日,纽约原油期货也曾见69.15美元。分析人士认为,伊朗核问题造成的紧张局势升温,以及尼日利亚国内动乱,引发两大石油出口国的供给可能中断的忧虑,导致最近国际油价不断攀升。瑞穗实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副总裁甚至表示,油市很可能将再度上探70美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一份报告预计,下一阶段国际油价继续高位盘整,将在每桶60美元上下波动。


  2006年一月。国际油价并没有像人们之前所期望的那样,回落至50美元。相反,它仍然是上蹿下跳。最近几天,由于伊朗核危机和尼日利亚石油减产等影响,国际油价甚至已经开始向70美元进逼。


  “如果不想让高油价勒住中国的咽喉,中国应该尽快发展‘煤变油’产业。”中国石油大学的一位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度正在逐步加大。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字,2005年中国进口原油1.3亿吨,增长3.3%。商务部预计,在4年之内,中国的原油和石油产品年进口量将达到大约1.6亿吨,远远高于2005年的进口量。按照上述预期计算,中国对进口原油的依存度将从目前的37%上升至接近50%。


  国家“煤变油”项目首席科学家李永旺研究员认为,针对我国石油资源短缺的现状,通过煤液化合成油是实现我国油品基本自给最可行的途径之一,也是解决能源危机最有效的途径。


  在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看来,我国油价与国际市场接轨后,能源行业将受国际市场影响越来越大,把“煤制油”等相关替代能源作为一种科研投入和能源战略中的战略储备是合适的,也是迫切的。


  记者了解到,在中国能源中长期规划中,“煤变油”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据相关部门透露,今后5年—10年,中国将以陕西、山西、云南和内蒙古为基地,加快推进煤炭的液化战略,以减少对国际市场石油产品的依赖。


  “煤变油”在争议中前行


  与政府的支持相对应的是,国内的“煤变油”也进行得如火如荼。神华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玉卓刚宣布,神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煤直接液化第一期工程已完成了工程量的30%左右,2007年将实现设备调试和投产。兖矿集团副总经理张鸣林也表示,兖矿百万吨级煤炼油厂址也已选定,两年内即可投产。


  一些业内人士估计,中国目前在建和拟建的“煤变油”项目的产量已达1600万吨,计划投入的资金高达150亿美元。


  据了解,神华集团除在内蒙鄂尔多斯的示范项目之外,还将在陕西、宁夏再建两个更大规模的煤变油项目基地。记者了解到,如果神华两个煤炭液化项目投产,其每吨汽油的生产成本为人民币1800-1900元。中国现在的汽油价格大约为每吨人民币5000元。


  预计到2010年,我国用煤炭生产的油品至少将达到每年1000万吨以上。但是,仍然有一些专家对煤变油的前景不看好。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国际石油问题专家牛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煤炭作为另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去代替石油,这个技术在可行性方面仍然值得研究。”他认为,这种方法虽然可以暂时缓解国内石油紧张问题,但不能将这种帮助放大化。


  “煤变油”的支持者们大多认为,只要煤变油的成本低于进口成本,这个产业就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澳洲银行的矿产和能源分析师杰拉德·勃格表示,归根结底,煤变油技术的未来取决于产量以及终端产品成本是否低于石油市场售价。


  按照国际煤炭和石油的价格比,只要国际油价不低于23美元一桶,煤炼油前景将十分可观。而目前,国际油价几乎已经接近70美元。


  此外,支持者们还认为,中国煤炭的储量巨大也是支持煤变油发展的另一个有力证据。理论上,中国拥有煤炭储量约1万亿吨。


  不能解决中国能源长期问题


  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对此项技术是否应该推广为产业化发展一直持否定态度。“发展这个技术是对的,但是没有必要将其产业化。”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虽然煤炭相对较为丰富,但是能够“煤变油”的煤炭资源都是非常优质的资源,而优质煤炭的资源在中国并不丰富。即便是最优质的“神华煤”,也需要3吨煤转换1吨油。


  据《2004中国煤炭发展报告》数据,到2002年底,中国探明可利用煤炭资源1886亿吨,另有3317亿吨基础储量和6872亿吨资源量。全国平均资源回收率仅为30%,而小型矿井不足15%。


  2004年我国采煤20亿吨,实际消耗资源超过60亿吨,按照目前的产能和利用方式,可以直接利用的煤炭资源仅能维持30年。


  牛犁告诉记者,“煤变油”的技术只能从短期解决一些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的问题。他认为,长期看中国的能源策略还应该是加大国内的可开采力度,“走出去”战略以及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韩晓平向本报记者表示,我们并非反对适当发展替代燃油技术,甚至是一些具有规模化的替代燃油工程也应该积极发展。但是这些技术无法满足中国现代化进程对能源密度的要求。就目前的技术现状,我们更应该积极地“走出去”,鼓励中国能源企业积极开发利用全球资源,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石油资源,通过增加全球石油供应来保障中国的石油安全。

 

来源:南方日报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 用手机也能做煤炭生意啦!
  • 中煤远大:煤炭贸易也有了“支付宝”
  • 中煤开启煤炭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新时代
  • 下半年煤炭市场依然严峻
市场动态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


关注中煤远大微信
跟踪最新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