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煤变油 -> 相关报道

煤制油替代石油:玩不起的游戏

2011/7/6 13:00:10       

  在近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国石油石化发展国际论坛”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白颐表示,煤制油不太可能马上进行大规模产业化。中国目前应广泛利用国际石油资源来满足我们的能源需求。 

  从媒体报道看,白颐女士认为煤制油不太可能马上进行大规模产业化,理由主要是“煤制油消耗的水量非常大”。但她对此没有细加解说。 

  而据笔者所知,又称“煤炭液化”的煤制油,从加工技术路径上可分为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种方式。据资料披露,煤直接液化法每生产1吨成品油要耗水8~9吨,煤间接液化法每生产1吨成品油耗水是直接液化的1.5倍。我国水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占有量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为关键的是,我国煤炭资源和水资源呈逆向分布,主要产煤地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和单位国土面积水资源保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用煤炭液化方式来解决石油短缺,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 

  然而,煤制油不能成为石油替代资源,还不仅仅是因为水。 

  据了解,以目前普遍采用的“高压加氢”工艺,每合成1吨煤制油,直接液化消耗原煤是3~4吨,间接化消耗煤炭达4.5~5.5吨。一年全国消费石油4亿多吨,即使只有一半的进口石油由煤制油来代替,以平均每吨煤制油需4吨煤计,2亿多吨煤制油就需煤炭8亿吨以上。以中国目前的煤炭生产能力,能够在已经高达20多亿吨的消费量之上再额外拿出这样多的煤炭吗?显然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 

  即使有足够的煤炭可供生产煤制油,但从战略上看也不具有可持续性。煤炭与石油一样是化石能源,开采具有不可逆性——开采一点就会减少一点。煤制油实际上是用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去生产另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这显然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何况,说我国“富煤少油”,也只是比较而言。中国人均煤炭占有量,其实只及世界平均值的60%。随着开采量的增加,煤炭已成为中国能源的一个战略性隐忧。显然,煤制油与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的替代路径不一样,是用一种稀缺资源代替另一种稀缺资源,很不值得。 

  何况,煤与油的转换过程还会浪费大量的资源。有专家计算,用于间接和直接制油的煤炭,其利用效率低于30%50%。此外,煤制油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除排放大量废气、废渣外,煤制油排放的二氧化碳为石油化工行业的7~10倍。大量生产煤制油,对环境的污染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从经济的角度分析,煤制油也不具产业化的条件。据了解,建设1000万吨成品油煤炭直接液化项目,约需建设资金500亿元。如此巨大的投资,决定了煤制油的收益取决于规模,也取决于国际油价。然而,在全球“后石油时代”尚未到来之际,煤制油与石油竞争显然不占优势,因此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而国际市场原油、成品油价格太大的波动,也让煤制油随时可能陷于严重亏损的困境。从经济的角度看,煤制油无疑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诚如国家发改委指出过的那样:“煤制油项目目前无论是产品方向、工艺路线、技术装备,还是运营管理、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显然,煤制油在中国是一种玩不起的游戏,它只能是针对能源危机的一种探索,只能是石油的一个补充或战略储备。  

来源:中国工业报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 用手机也能做煤炭生意啦!
  • 中煤远大:煤炭贸易也有了“支付宝”
  • 中煤开启煤炭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新时代
  • 下半年煤炭市场依然严峻
市场动态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


关注中煤远大微信
跟踪最新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