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政府对洁净煤技术的开发采取鼓励的政策;目的是满足国内和海外市场对洁净煤技术应用的需要。
总体来说,洁净煤技术市场受两大因素驱动:一是电力需求的增长;二是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
在英国,现有的燃煤电厂所采用的是中等发电效率500MW发电机组。因此,对于洁净煤技术而言,其短期、中期市场的机遇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现有燃煤电厂发电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二是燃煤电厂主要采用的污染控制设备的改进,使其延长工作寿命,包括烟道气脱硫设备和煤气再燃技术。
就未来的市场潜力而言,新燃煤电厂的建设将主要取决于新技术的竞争及可靠性、电力需求的增长和其他燃煤电厂的退役。此外,从环境角度看,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在洁净煤技术中是最有竞争力的。
在国际上,市场情况不同。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指出,今后15年世界发电用煤量仍将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天然气资源缺乏或天然气价格昂贵的国家,如中国和印度,煤炭仍将是主要燃料。在低成本煤炭生产的国家或地区,如北美、澳大利亚和南非,煤炭也是主要燃料。
尽管新燃煤电厂的市场是巨大的,但国际能源机构和其他机构的研究成果表明,常规和超临界的燃煤电厂将约占市场份额的80%,其余由以流化床燃烧和气化为主的电厂构成。英国电厂和设备公司在这个增长的市场中已占有了部分份额。
今后10年世界洁净煤市场潜力巨大。许多国家已认识到开发和提供洁净煤技术的重要性;英国在洁净煤技术领域内正面临巨大竞争。
1998年10月,英国政府发表了《能源白皮书》。《能源白皮书》强调了保障能源供应多元化的重要性,认为煤炭能在能源供应多元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并采纳了“预想能源委员会”提出的建议,即重要的工作是继续加大洁净煤发电技术的开发。因为,在世界控制二氧化碳增长和减少污染物排放计划中存在洁净煤技术出口潜力和出口机遇。
英国政府接受专家提出的“把煤层气开采和发展井下气化技术作为能源供应多元化最佳选择”的建议。煤层气开采技术和井下气化技术能够使英国利用不可采的能源资源。
目前的进展
在过去的几年中,英国政府支持英国煤炭公司完成其战略研究与开发计划,鼓励在企业、大学和海外机构之间开展协作。目前,各种技术状况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英国常规燃煤电厂的发电效率随着气压和温度的逐步升高而得到了提高。10年前安装的烟道气脱硫设备的次临界燃煤电厂发电效率已达到了38%,后来采用的更先进的设计,其发电效率已达到41%。
2.通过改装技术部件,降低向大气排放污染物,延长发电机组的使用寿命。例如,采用静电除尘器或织物过滤机可达到颗粒控制;烟道气脱硫设备可限制二氧化硫的排放;低氮氧化物燃烧器和燃烧器分段送风可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目前,英国一个装机容量为600MW的燃煤电厂被确定为示范厂,采用了燃烧器分段送燃料或再燃。此外,还有用于氮氧化物减少的烟道器处理技术,日本和德国为满足氮氧化物排放要求采用了选择性催化还原。
3.超临界燃煤电厂目前已经商业化,特别是在日本和丹麦,已得到成功运行,发电效率达到了43%~45%。新高强度钢的开发和改进的汽轮机设计促进了超超临界电厂的发展。丹麦的两个超超临界电厂采用进口煤炭使发电效率达到了47%。预计今后的发展是允许机组在700~750℃气温下进行示范,到2010年发电效率可望达到55%。
4.在流化床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商业化加压流化床发电机组的发电效率可达到44%。未来的研究与开发或超临界蒸汽循环的采用很可能使发电效率进一步提高。
5.煤气化发电一直是研究、开发和示范的项目。煤气化发电项目不仅提高了发电效率,也降低了污染物排放。在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中,煤在压力下完成气化,煤气在燃气轮机中燃烧产生总发电量的2/3电力,然后利用燃气轮机中的热废气产生蒸汽,供汽轮机发电。荷兰、西班牙和美国目前示范的发电机组发电效率达到43%。在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投入商业化运行前,还有一些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另外,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的基本建设投资远高于常规燃煤电厂。
6.煤炭气化和燃烧的联合是混合循环发电的主要特点。在英国,正在开发空气鼓风煤气化循环发电。空气鼓风煤气化循环发电技术是采用一台为燃气轮机提供燃料气的加压流化床气化炉和一台为气化循环发电的各种主要设备。试验表明,如果研究与开发工作能够使燃气轮机和其他设备系统的性能提高,空气鼓风煤气化循环发电的发电效率可达到50%以上。
加强国际合作
英国政府在国际合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英国贸工部在国际能源机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参加了国际能源机构化石燃料工作组、国际能源机构煤炭研究与洁净煤中心和国际能源机构温室气体研究与开发计划。
2.英国企业和大学得到了欧盟委员会第四次、第五次框架计划和欧洲煤钢联计划的支持。
3.签订了双边合作协议,例如,英国贸工部与美国能源部签订了理解备忘录,与中国就研究与开发合作签订了理解备忘录。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