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耗煤行业 -> 化工行业 -> 运行走势

2006年氮肥行业的重要拐点

2006/12/1 0:00:00       
市场:价格大起大落

  统计资料表明,去年国家出台6次化肥限价政策,但肥价仍同比上涨了15.8%。一些农资品种涨价幅度接近20%。在限价等一系列政策面前,化肥企业面临着“两难”:一方面,煤、电、油、运紧张局面仍未缓解,化肥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一方面又要承担保护农民利益的政治任务,执行国家限价。有这“两难”,且不说中小型企业处境有多难,就是一些较大的化肥企业也难逃限产停产的厄运。一些厂家在向物价部门进行无效的诉苦之后,已经跟随市场潮流“悄悄”提高了出厂价,价格早已超过了规定的限价。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情况却来了个大逆转。

  今年前七个月,国内氮肥市场起伏很大,尤其尿素价格大起大落。上半年,氮肥产量增幅较大,尿素出厂价格基本在国家限价的高限下运行,全行业实际利润48.99亿元,同比增长8.22%。但6月份后,随着大多数地区用肥旺季的结束,国内尿素价格一路下滑,加上6月份国家又上调了电价,导致全行业发展形势严峻。

  前7个月氮肥产品的出厂价非常不理想,硝铵和碳铵出厂价比去年明显降低,每吨硝铵下降了115元~279元;每吨碳铵下降42元~70元。尿素出厂价波动也很大,国家虽然对尿素出厂价上限上调5%,实际上,生产企业的出厂价远低于限价上限。尤其是进入7月份,受需求减弱、产量增加、淡储资源投放市场及出口受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尿素价格大幅下滑,大中型企业尿素出厂价比6月份降低了38.29元/吨,小尿素企业降低了41元/吨。8月初尿素出厂价降到近几年的最低点,有的甚至低于企业的生产成本;8月下旬一些经销商和复合肥企业开始备肥,尿素价格有所回升,9月份部分地区进入冬小麦播种季节,目前企业出厂价维持在1450元~1600元/吨,远低于国家最高限价。这样看来,尽管以取消优惠和放开价格为核心的化肥价格调控机制改革方案尚未出台,国内化肥行业享受到了优惠实际上已经微乎其微,等于率先体会了取消优惠但没有放开限价的滋味。

  原因:两大矛盾依然

  对于今年以来化肥行业出现的新情况,有业内专家分析认为,上半年尿素价格的大起大落,是市场供求关系的正常反映,表明我国规范和培育良性的化肥市场机制的任务十分艰巨,加快农资流通体制改革的迫在眉睫;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化肥流通环节的薄弱,对缓解市场供求平衡的能力很差,因而国家政策对化肥市场的调控,越来越抵不过经济自身规律对化肥市场的影响。

  长期以来,化肥行业似乎就是在“夹缝”中生存。相对于农业而言化肥行业算是强势行业;但是相对于能源和原材料行业又属于弱势行业。一旦能源和原材料的价格上涨过猛,化肥行业的承受能力就显得非常脆弱。今年前7个月,除煤头企业尿素成本每吨增加75元,气头企业每吨增加120元外,电价也是企业减利的重要因素。从今年6月30日起,全国上网电价平均上调0.01174元/千瓦时,全国销售电价平均上调0.02494元/千瓦时。据氮肥工业协会对20个重点产能省市调查,多数省市的化肥用电的上调幅度高于其他工业用电的上调幅度。全国化肥用电平均上调0.038元/千瓦时,平均每吨尿素成本增加了44.4元,每吨碳铵成本增加了14元。以至于今年1~7月份,国内氮肥行业利润超过3000万元的企业只有39家,占氮肥厂数的7.12%;其中利润超过1亿元的企业只有18家。而1~7月份亏损企业却达180个,同比增加11.11%;行业亏损面高达32.85%;亏损企业亏损额达6.07亿元,同比增加55.57%。7月份亏损额比6月份增加20.3%。今年氮肥行业仅因电价调整就将增加成本支出20亿元左右。但是,国家大中型化肥企业一直实行限价出厂,企业要求放开化肥价格的呼声一直不断。

  改革开放以前氮肥行业为我国十多亿人吃饭穿衣做出了重大贡献,有了肥就等于有了粮食,所以行业发展不可能市场化。改革开放以后,化肥行业出现了新局面,产量大幅度增加,高浓度化肥增长很快。就产量而言,我国氮肥产量已占到世界第一位,尿素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3,成了名副其实的化肥生产大国。与此同时,有两类矛盾也突显了出来。一是体制性矛盾:行政干预、保护落后、部门支农。随着改革的深化,税收政策的统一,年底价格将要彻底放开,建立国家财政支农机制,体制性矛盾基本可以解决。另一类是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原料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生产布局、资本结构以及营销结构等五个方面。其中,产能过剩和营销手段落后等成了导致今年以来氮肥价格大起大落的重要原因。

  首先是产能的严重过剩。有资料统计,今年是尿素产能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上半年国内尿素的新增有效产能就达125万吨,下半年还将新增400多万吨,而“十一五”期间的产能还将进一步扩大,2007年的新增产能甚至可能达到1200万吨。考虑我国政府兑现入世承诺后放开化肥批发、零售市场后,国外高质量化肥大举进入,直接导致了市场价格下滑。

  另外,1998年(39)号文下达后,化肥流通由国家直接管理改为间接管理,化肥流通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化肥批发由供销社独家经营,拓展为供销社农资系统,农业三站和化肥生产企业三条渠道。这是化肥流通领域改革的第一个重大举措,对化肥流通的市场发育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三条渠道相比从总体上讲,化肥生产企业的营销工作是比较弱的,不仅营销思维、观念和手段较为落后、流通效率不高、竞争力不强,没有真正形成以资产为纽带、联系紧密的工商联合;而且不会开拓市场,不会正确地竞争,只会互相压价等。目前又出现了更加值得注意的新动向。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大集团的大型氮肥厂生产的尿素,都将分别组成各自的营销公司统一销售。

  其次,中农、中化两大公司不论从经营规模、营销经验上都占有绝对优势,中农公司年经销化肥一千多万吨,中化公司年营销化肥至少也有1200万吨,而且他们的网络遍布全国各地。这两大公司还在向生产领域延伸,或建新厂或买老厂或合资等,向生产领域延伸的速度比氮肥生产企业向营销领域延伸快得多。有消息称,中化公司现在就已有了10个生产厂、60万吨大颗粒尿素,一些原来单纯的化肥生产企业已经被他们收购。

  第三,能源部门如煤炭、电力等企业也向化肥生产领域延伸,而且集中营销。

  此外,由于国家不直接将淡储资金贷给生产企业,使参与淡储的化肥生产企业无法享受到国家资金支持。也就是说,要么是在占有能源(石油、天然气、电力)或是占有原材料(矿山)的基础上进行化肥生产,再来进入流通领域;要么是在占有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络的基础上,进入化肥生产领域,凡此种种,对以化肥生产企业为单位的营销工作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改革:创造公平环境

  为解决化肥行业存在的深层次矛盾,鉴于国内化肥生产的快速增长,市场价格已趋于稳定,改革和完善化肥价格,由政府直接限价变为由市场供求关系定价的调控机制日趋成熟,再加上加入WTO时的承诺,因此,国家准备从今年年底的适当时机,取消对尿素出厂限价和解除对化肥批零差价率的控制,并逐步取消对化肥生产的各项优惠政策就自然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之上。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对涉及这一改革的三个方面的核心问题进行了详细说明。

  首先是要对农民利益加以保护,政府部门管理或者放开化肥价格,都涉及到这个核心。目前国内95%行业产品的价格都放开了(包括粮食价格),但是还在管理化肥价格,一个重大的障碍就是没有更好的措施保护农民的利益。化肥价格随市场来波动,在市场不能调控的情况下,农民的利益谁来保护?就要通过财政出钱对农民直接补贴,这是方案里面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方案能否出台、何时出台的一个关键。同时,化肥价格走势是与农民收入粮食价格是正相关的关系,而前提就是粮食价格和农民收入提高,化肥价格才能出现比较好的形势。如果农民收入不能提高,即使粮食价格下降、化肥成本提高、国际油价再涨,化肥价格也上不去,这是在起决定作用的根本因素。过去对农民的补贴是通过对化肥生产、流通企业间接实现的,这种方式在财政给农民直补的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作用不一定就小。但是从方向来说,直补使农民受益更直接,受益更明显。

  在落实了农民利益之后,就自然而然涉及到了化肥行业的市场化问题。发改委的有关人士表示,就是要以市场为机制,用市场的方法调控化肥价格,减少并逐步取消政府对化肥市场价格的直接干预。支农产品的价格改革也要走市场化的方向,也要反映供求关系,化肥价格要理顺,其他行业价格也都要理顺。涉及到化肥行业有影响的,包括资源性电价、天然气、铁路运输等,大部分化肥企业都享受到了优惠价格,实行优惠就涉及到“双轨制”,这对整个节约资源,对环境保护是不利的。现在化肥生产企业关心的焦点和核心问题,是一步到位还是逐步到位?发改委的方案设计上,没有采取一步到位的提法,准备按照平稳过渡的方式来实行,并提出通过进出口贸易、淡季储备、税收政策、调节化肥市场供给总量的平衡等措施,来实现国内化肥市场供求关系的平衡,用经济的手段来调控市场的价格,而不是采取干预价格、限制价格水平的办法。

  “双轨制”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为化肥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环境的问题了。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国家还是会对化肥行业采取一定的扶持政策,这个政策应该会保持一段时间的。如果化肥行业出现大起大落,最终影响的是农民的利益,所以国家在制定这个政策的时候,考虑的重要因素就是要保持这个行业健康、稳定地发展,要让改革有个平稳的过渡。

  发改委的意见非常明确,就是说现在的优惠政策不可能保护所有企业,而是保护行业的整体利益。是鼓励先进的行业,而不保护落后。

  出路:建立新的市场平衡

  对于氮肥行业来说,产能过剩以及各种体制性和结构性的矛盾,将是全行业在今后一个时期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要经受的严峻挑战。

  相对于农业每年增加的100万吨氮肥的需求,产能的持续增长依然是不争的事实。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在化肥流通领域未来的竞争将是激烈的,今后我国的化肥市场会有很大变化,现在的市场平衡要打破,要建立新的平衡。化肥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维持现状是不可能的。

  因此,化肥企业必须居安思危,在下一轮博弈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首先必须对氮肥行业快速增加产能的危险性有足够的认识。近几年氮肥扩产、新建项目很多,大大高于农业发展的需求。尽管“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百万吨级的化肥生产基地,但该行业必须要思考现在各地规划的项目是否就符合资源大省、粮食主产区的要求?能不能没有节制地上项目?要搞的项目是不是比别人的强?否则建设就是盲目的,建多了,供大于求价格自然就上不去,因此,氮肥产能的扩建新建必须要把握形势,客观准确地做出科学的判断。
  
  第二,对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紧迫性要有充分的认识。1998年国务院下发39号文件,化肥流通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经营主体、经营渠道、经营模式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并基本满足需要。但还有一些必须正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按市场化改革的趋向,放开价格、取消优惠政策实际上已经迈出了步伐,天然气价格、电价调整,再加上地方对价格政策的执行不到位,加重了企业的负担,造成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从企业讲,必须做好思想准备。

  另外,培育规模市场,加快集约经营的农资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化流通体系和网络,是当前化肥生产企业的一项紧迫任务。12月11日以后,外资可以进入我们的化肥零售市场,氮肥行业又要迎接新的挑战。因此必须加快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物流方式,来保证化肥物流的通畅,同时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在营销方面的能力。
  
  第三,生产企业、流通领域应该参与到改革当中,减轻农民负担,减少对资源的浪费,积极做好相关技术研发工作,重视测土配方施肥和农化服务推广工作。
  
  第四,对提高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的重要性要有深刻的认识。强调科学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施循环经济等“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很多硬指标,对全行业来讲任务还非常艰巨,特别是解决节能和环保问题的任务非常重,怎么做好原料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生产布局调整,采用什么方式、什么技术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培育建立现代化的营销体系,都是提高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不尽快解决这些问题很难适应未来竞争的需要。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 用手机也能做煤炭生意啦!
  • 中煤远大:煤炭贸易也有了“支付宝”
  • 中煤开启煤炭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新时代
  • 下半年煤炭市场依然严峻
市场动态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


关注中煤远大微信
跟踪最新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