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中国开始投入上百亿人民币,推进“煤变油”战略,保障能源安全。
在中国毫不起眼的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和布连乡,正兴建着中国目前最大的“煤变油”项目。据了解,水源工程和备煤工程已开始前期施工。
今后5到10年,中国将以内蒙古、陕西、山西和云南为基地,加快推进“煤变油”战略,以减少对国际市场石油产品的依赖,缓解燃煤引起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作为这项战略的重要一步,中国投资上百亿元人民币引进美国技术在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建设的这座“煤变油”企业,投产后将年转化百万吨以上的石油。
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政府统计数字表明中国在国际石油价格不断攀升的2000年,石油净进口达到7600万吨,2001年的石油缺口达上亿吨。
专家认为,中国具备汽车消费能力的人口日益增加,这将使石油消费继续大幅度增长,而目前国际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使“煤变油”成为中国的战略选择。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大东说,今后30年国际石油价格将继续呈上升趋势,通过煤液化合成油是实现中国油品基本自给的现实途径之一。
“煤变油”科学上称为煤炭的液化,是指以煤炭为原料制取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的技术。
多煤的中国一直梦想让煤炭变成石油。80年代初中国恢复煤基合成油研究,之后与美国、德国和日本进行了深入的科技交流,直至在煤炭液化的关键技术、催化剂的研究开发等方面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具备了建设万吨级规模生产装置的技术储备。
成本20美元左右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所长孙予罕说,中国“煤变油”技术每桶汽柴油产品的成本可以控制在20美元(34新元)左右,低于国际石油组织欧佩克规定的每桶22到28美元的价格带,在国际市场上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煤炭一直占中国能源结构的70%以上,以燃烧为主的煤炭利用方式已在中国造成了严重的酸雨、粉尘污染。“煤变油”技术的推广将大大缓解中国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正在内蒙古兴建的“煤变油”国家重点项目由中国的神华集团公司承建。中国国务院1998年批准“煤代油”基金划归神华集团公司。2002年12月,神华集团与美国ABB鲁玛公司在北京签订煤液化项目联合管理合同,意味着中国煤液化工程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