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能源真的紧缺到只能依靠安全程度极为脆弱的国际运输来解决吗?
需要石油,无非是需要燃料和石化产品。而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可替代的。
20世纪40年代,世界各国因南非实施种族隔离制度而对南非进行经济制裁,其中对南非影响最大的就是石油禁运。1947年,南非通过《液化燃料和石油法案》,以立法的形式明确提出开发煤炭液化技术是能源工业的重中之重。1950年,南非专门从事煤炭液化研究和生产的单位——萨索尔公司成立。短短5年,萨索尔公司生产的第一批石油制品开始供应市场。到目前为止,超过40%的南非国内油品供应,由煤变油项目来实现。
可以说,早在1955年,世界上就已经有了成功的煤变油商业项目。为什么中国不采取煤变油的办法?原来中国人发现了极为便宜的“大庆石油”,便宜得可以让石油自己流出来。
但这样的选择,使得国家的能源投资重心完全偏向了石油,这使得中国在经济腾飞的时候,不得不到占全世界70%的石油储量、但政治环境却极为复杂的中东地区去购买石油。当然,中国也很可能因此而忽视了一个这样的基本事实:中国的能源资源储量中,煤炭占了84%以上,煤炭资源仍旧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实际上,通过煤变油项目,完全可以取代用石油维系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石油,尽可能地把它放到市场中去吧。因为无论从能源的利用效率,还是投资成本,从资源供应,还是国家安全等角度来看,煤变油的优越性都显露无遗。
根据安邦集团最新完成的能源替代战略的研究项目成果,从能源利用效率的角度来说,“煤变油”比“煤变电”的能源利用效率高出50%以上;从资源供应的角度看,中国上亿万吨的煤炭资源量,完全可以满足中国一百年内巨大的能源增长需求,并替代一部分非必须的石油需求;从投资成本考虑,以原料加设备的角度来考虑投资成本,长期来看,煤变油比石油更便宜。
中国政府现在需要进行能源战略反思:为什么在50年前就存在成功的煤变油商业项目,而中国却依旧在石油这条死胡同中徘徊?虽然存在历史原因,但中国更应该清楚认识的一个问题是,石油部门的利益导向,可能是中国能源战略走了数十年弯路的重要原因。
如果中央政府下定决心做出调整,假定每年以1000亿元的强度对煤变油项目进行投资,5年之后,中国将通过煤变油项目形成约4000万~5000万吨的成品油自给供应能力,这将对中国能源的石油依赖格局产生有巨大影响力的改变。
煤变油只是中国能源替代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但不是惟一的一环,中国并不是不要参与世界石油竞争。完全依赖自身资源,这早已被证明是行不通的。中国实行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价值在于,我们开始有能力参与全球资源,通过影响国际市场对中国石油需求的预期、甚至直接出口成品油影响国际石油供应等操作手段来谋利。比如,低价买进石油(中国因素消除后,油价将会下跌),然后高价卖出石油商业储备。这些措施,将为中国在新一轮的国际秩序重建中,赢得主动。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