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家石油战略规划这类重大决策所需的过程推断,上述一系列消息显然不应该是就“安大线”问题所做出的应急反应。但围绕“安大线”出现的反复和波折,显然又是我国石油战略问题得以凸显的重要诱因。中国国内日益增加的石油消耗,国内石油储量下降、产量徘徊,国际能源战略格局的最新变化,及在东亚地区围绕石油能源进行的各方竞争,都为中国未来的能源安全提出新的课题,中国的石油战略必须因应变化,做出调整。
相关资料显示,2002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已达到2.41亿吨,其中国内产量1.67亿吨,净进口量达到8360万吨,所占比例已经超过34%。而到2005年,我国石油需求量将达到2.9亿吨左右,将有可能超过日本的需求量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到那时,我国石油产量预计将不会有大幅度提高,石油进口的依存度将进一步加大。
而与此同时,国际石油战略格局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通过伊拉克战争,占领了世界第二大储油国。尽管目前美国在伊频繁遭袭,有焦头烂额之态,并因此而开始调整对伊策略,但美国控制伊拉克的战略意图决不会发生变化,石油战略则是其中最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虽然短期内美国还无法或者也不需要从伊拉克直接获得石油供给,但它却已经在战略上更加结实地握住了中东乃至世界石油市场的“阀门”,石油战略将成为美国政治战略的最有效的武器之一。
而在远东方面,输油管道的线路之争,其实质当然也是石油战略之争。有专家经过计算指出,即使最终日本极力主张的“安纳线”上马,中国所能获得的石油供应量和价格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但在国际政治战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石油战略角度考量,由“安大”到“安纳”之间的线路之争、之变,就绝非一笔经济账那么简单。
中国正在日益崛起,正在逐步以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和身份,出现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并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对这样一个后发然而势头强劲的国家,各种制衡、限制、挑战,是必然出现也必须面对的基本考验。石油战略是各种战略手段之一种,中国当然必须认真而又智慧地应对,并充分考虑到国际关系中各种常态或非常态情况下的能源供给和能源安全。
“煤变油”技术在国际上虽然已经成熟,但在中国的应用则尚未正式起步。按照目前规划,到2008年一期工程全部建成,产量可达500万吨,二期工程后,总产量可达到1000万吨。这样的生产能力与同期石油总消耗量相比并不足道,因此若仅从经济角度考虑,此类消息并不值得重视。但在国家石油战略发展中,“煤变油”的可能性和最终的实现,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