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煤炭资源 -> 世界煤炭资源 -> 世界主要煤炭工业国概况 -> 德国

德国鲁尔集团发展简况

2006/9/13 10:07:04       
   座落在德国西部的北莱茵——威斯特伐伦州的鲁尔区,被称为煤的故乡。以煤炭开采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鲁尔工业区,在德国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鲁尔矿区以及20世纪60年代末组建的鲁尔集团的发展历史,集中反映了德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历程。

   一、鲁尔集团发展的特点

  鲁尔集团经济发展总起来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鲁尔集团成立初期为单一煤炭生产时期;第二阶段,随着集团发展,开始涉足多个领域并逐步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跨国经营集团。1999年营业额达到266.98亿马克,实现利润3.31亿马克。1999年世界500强排名第323位。

  鲁尔集团发展与我国国有煤炭企业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典型的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公司。鲁尔集团足1969年7月组建的典型的股份公司,现在已将当时的7个矿业公司合并为德国烟煤股份公司,并在美国、澳大利亚、委内瑞拉等国开设煤矿,组建了鲁尔国际煤炭公司。同时,新组建、成立了煤炭以外的,如电力、化工、房地产、信息等专业化公司。这些公司都是股份公司,建立了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从鲁尔煤炭股份公司成立初期与现在不同的组织结构可以看出,鲁尔集团的组织结构根据集团发展和产业业务拓展的需要发生了显著变化。1969年,鲁尔集团的主要产业集中在本土的煤炭开采上。这时鲁尔集团下设下莱茵矿业股份公司、奥伯豪森矿业股份公司、格尔森基辛矿业股份公司、赫尔纳/莱克宁豪森矿业股份公司、埃森矿业股份公司、多特蒙德矿业股份公司、威士特伐仑矿业股份公司等7个股份公司。此后,鲁尔集团一方面巩固本土煤炭开采业、拓展海外煤炭市场,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其他产业。为适应这种变化,鲁尔集团的组织架构也相应调整为专业化公司的管理模式,集团公司(鲁尔股份公司)下属德国烟煤、鲁尔国际煤炭、鲁尔EBV、STEAG、RUIGERS、SAARBERG6大公司和鲁尔培训、鲁尔计算机技术、鲁尔保险服务3个服务性公司。德国烟煤公司是对原有7个矿业公司重组整合而成的,负责本土的烟煤开采和焦炭生产;鲁尔国际煤炭公司,负责国际采矿、国际煤炭贸易、销售业务及采矿技术;鲁尔ERV公司、STEAG公司、RUTGERS公司、SAARBERG公司承担住宅房地产开发与服务、商品贸易、电厂经营、IPP国际业务、电子系统、化学品、塑料等各类非煤业务。

  鲁尔股份公司以及所属的子、分公司,都严格按照股权结构组建法人治理结构,公司内部建立严密精干的组织体系。德国的股份有限公司与我国《公司法》规定的股份有限公司大体相同,只不过德国的监事会相当于我国的董事会,处于决策机构的位置,而德国的董事会相当于我国的经理班子。鲁尔集团的公司治理结构为股东会、监事会、董事会。鲁尔集团监事会由21人组成,董事会由5人组成。各生产矿井设矿长1人,副矿长2人(分别负责生产技术和人事社会福利),下设若干组直接管理到井下现场,另外设计划审计部、地测环保部。采煤队只设1名工长和4名助手。

  2.拓宽经营领域,区域性煤炭业萎缩与集团营业额增长呈反向运动。鲁尔集团1969年成立以来,鲁尔区的产量总体呈下降的趋势。但是,由于鲁尔集团实行了拓宽经营领域的发展战略,使得鲁尔集团的经济总量不仅没有因为鲁尔区煤炭产量的下降而下降,反而出现了上升。目前,鲁尔集团经营范围35个,其中有16个主要经营领域、19个其他经营领域。以煤为主,优先发展相关产业是鲁尔的显著特点。如利用煤炭资建立电厂,发展煤矿技术和装备等,然后又拓展到计算机等领域。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鲁尔集团始终把煤炭主。业放在主业地位,注重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根据区内煤炭资源逐渐枯竭的实际,鲁尔集团积极拓展海外煤炭市场,1999年鲁尔国际煤炭股份公司营业额达到66亿马克,德国烟煤股份公司营业额115亿马克,海外煤炭市场营业收入占到煤炭营业总额的36.46%。

  3.重视技术培训和环境保护工作,并使之发展成为新的产业。在鲁尔,培训工作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经成为一种新的产业。鲁尔矿区下井前要进行3年的培训,其他岗位也要进行岗前培训。在鲁尔集团,培训和在职教育历来受到重视。集团将这方面的业务集中在鲁尔培训有限公司,培训范围几乎覆盖了职业教育的全部领域:职业培训、转业培训和在职培训,并且将这部分业务提供给市场,形成产业。1999年,鲁尔培训有限公司营业额1.36亿马克,实现利润0.35亿马克。

  同时,鲁尔集团的资源保护意识和环保意识非常强烈。鲁尔的井工矿煤层上下起伏大,断层多,煤层厚度变化大,开采条件十分困难。但是,他们有强烈的资源保护意识,凡是能开采出来的煤炭都千方百计地开采出来。鲁尔集团所属的煤矿生产和其他有“三废”的企业,都投人大量资金“造地复田”、“复垦绿地”或通过综合利用出产品、出效益。一些报废的矿井经过重新修整,大都成为传统教育或培训实习的基地。环保成为集团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职工7000人,年销售额45亿马克。

  4.加强煤炭技术研究开发,重点转向国外煤炭生产和技术输出。德国煤炭科研工作有3个主体;一是科研机构,二是高等院校,三是煤炭公司和煤炭机械制造公司。20世纪50~80年代,德国煤炭在德国能源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煤炭科研工作不断加强,拥有世界一流的煤炭科研机构,如埃森采矿研究院(Bergbau—Forschung—Gmbh)、威斯特伐伦矿山协会(Wertfalishe Berg— werchaftskasse)矿业研究所和试验矿井公司等。 90年代以来,由于德国煤炭工业进一步萎缩,德国联邦政府支出的煤炭科研经费逐年削减。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煤炭科研机构为了使技术力量得到加强,进行了两次大的重组,并将工作重点转向开拓煤炭以外的新领域,开发海外市场。

  德国煤矿机械制造业发达,德国煤矿全都使用本国制造的设备。德国煤矿机械在世界市场占有重要地位。DBT采矿技术装备集团公司在国际长壁开采设备市场占40%的份额。1996年1月加盟鲁尔煤炭公司,利用鲁尔煤炭公司在采煤技术上的优势,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鲁尔煤炭公司积极寻找机会到国外办矿或提供技术服务。鲁尔煤炭公司己在澳大利亚、委内瑞拉和美国办矿。

  鲁尔矿区的长壁开采技术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例如:1980年,采高自动控制系统投入使用; 1986年,闸流控制电机首次投入使用;1987年,电液控制液压支架首次投入使用;1990年,滚筒采煤机顶板识别系统投入使用;1992年,连续式刨煤机组首次投入使用;1995年,刨煤机顶板识别技术投入使用;1996年,工作面输送机驱动装置首次采用人工智能系统。

  鲁尔煤炭公司发展高产高效采煤技术的主要措施有:(1)合理集中生产。(2)采用强力采煤机。(3)生产系统综合配套。

  二、兖矿集团与德国鲁尔集团之比较

  1.相似之处

  第一,主业相同。兖矿集团与鲁尔一样,都是以煤炭开采为主业。1999年,兖矿集团煤炭业销售收入达42.11万元(人民币),占集团销售总收入的58.11%;鲁尔集团煤炭业营业额达181亿马克,占集团总营业额的67.79%。尤其是鲁尔的烟煤公司,掌管着德国境内全部的烟煤生产开采,具有垄断的地位,1999年年产3900万吨高值烟煤,其开采量相当于欧洲共同体烟煤开采量的 35%,其产业集中度之高是中国任何煤炭生产企业所无法比拟的。

  第二,发展战略相似。兖矿集团与鲁尔集团一样,以“国际化、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作为集团的长远发展战略。国际化、现代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加速一体化、技术进步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现代企业必须面对来自世界的竞争,如果仍然安居一隅,不思进取,只能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同样,作为兖矿集团和鲁尔集团这样的资源开采型企业,就某一区域的开采业存在生命周期问题。为此,鲁尔与兖矿都实施了多角化发展战略,以实现持续发展。

  第三,都拥有世界领先的煤炭生产技术。兖矿在综采放顶煤技术方面领先国际3~5年。鲁尔的长壁开采技术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这为走出去办矿和技术输出奠定了基础。

  2.不同之处

  第一,企业制度不同。鲁尔集团公司采取的是完全私营化的方式,以股份公司为公司形态。目前鲁尔股份公司总股本53450.3万马克,股东有5个:费巴股份公司持股19831.4万马克,占股本总额的37.1%;BGE能源企业控股有限公司持股16145.7万马克,占30.2%,;蒂森钢铁股份公司持股6783.1万马克,占12.7%;矿业管理有限公司持股5345.0万马克,占10%;鲁尔煤炭控股管理有限公司持股5345.0万马克,占10%。可以看出,鲁尔集团的股本构成较为分散,与能源、钢铁等相关产业间建立起密切的资产纽带关系,这些都对鲁尔集团的经营方略和经营机制构成积极的影响。

  兖矿集团从1976年建局直至1996年,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一直属于工厂制的企业形态,与市场相隔甚远。1996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发展完善,兖矿作为我国100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在煤炭行业率先由“工厂制”改为国有独资公司。

  第二,企业负担不同。德国有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煤炭企业不存在“企业办社会”问题,医院、中小学校等社会服务职能全部由社会承担。退休煤矿工人可以得到优越的休养条件,只要付少量的钱,就可以在专门的煤矿休养院休养。企业内部,鲁尔培训、鲁尔信息技术、鲁尔保险服务3个服务型公司也已经产业化和社会化。

  相比而言,兖矿集团承担着大量的、沉重的社会负担,不仅有“企业办社会”,而且存在着“企业办政府”。公司有中小学等各类学校18所,医院、医疗机构24所,各类后勤服务单位35个,职工12334人,非经营性资产14.18亿元,1999年费用支出达4.52亿元。仅从这一点而言,中国国企与国际企业进行竞争,就不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无法进行等同地比较。而且,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刚刚起步,尤其是对于煤炭企业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各种社会保障负担也较为沉重。以兖矿集团统计,目前每发给职工1元钱工资,就需缴纳0.473元的各种保险和规费。

  第三,政府政策不同。德国政府对煤炭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相当大。德国煤炭生产成本高,吨煤生产成本达260—280马克,而市场售价仅70马克左右。为此,政府给予鲁尔集团每吨煤约200马克的补贴。1996~1998年,联邦政府给予鲁尔集团的补贴分别为104亿马克、97亿马克和85亿马克。

  德国政府的煤炭政策包括:(1)价格补贴,是煤炭政策的核心部分;(2)税收优惠,对煤炭公司所得税给予退还、豁免或扣除,还允许煤炭企业加速折旧,促进生产合理化;(3)投资补助,对煤矿生产合理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安排转业人员等提供多种补助;(4)政府收购,为保障煤炭供应,政府收购一定的硬煤作为储备,此外,政府还提供贷款,建立“国家煤炭储备”,支持煤炭工业的生产和销售;(5)矿工补助,主要是退休金补贴;(6)限制进口;(7)环保资助,为治理矿区环境提供资助,一般由州政府负担1/3,联邦政府负担2/3;(8)研究与发展补助,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都投入了大量资金。由于近年来高额的财政补贴成为政府沉重的财政负担,同时不断受到廉价进口煤炭和其他能源的冲击,政府、煤炭公司、电力公司、钢铁公司互相妥协,逐步进行有关煤炭政策的重大调整。 1997年,联邦政府和煤炭公司及矿业能源协会就今后硬煤补贴达成协议,有效期至2005年。根据这项新的财政补贴协议,联邦和州政府对本国硬煤销售补贴额将从1996年的104亿马克减少到 2005年的55亿马克。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 用手机也能做煤炭生意啦!
  • 中煤远大:煤炭贸易也有了“支付宝”
  • 中煤开启煤炭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新时代
  • 下半年煤炭市场依然严峻
市场动态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


关注中煤远大微信
跟踪最新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