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煤炭工业在20世纪70年代初实现国有化,将绝大部分煤矿收归国有,并重组了印度煤炭公司(持股公司)和八个子公司(七个煤炭生产公司和一个规划设计院)。印度南部仅有的一个煤田已由与政府合资的新加瑞尼煤炭公司开采。
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冲击,使一些天然资源不足的国家,如印度,采取积极措施开发本土能源,减少能源对进口的依赖。随着煤炭工业国有化,政府拨款给煤矿建设和亏损补贴,20世纪70年代末煤炭产量迅速增长。
煤矿国有化后,在印度煤炭公司领导下,大量使用人工和半机械化房柱法开采的小煤矿,并没能迅速增加产量,虽仍在生产,但产量小,效率低,严重亏损。井工矿的煤炭产量已有好几年停滞在5000万吨至6000万吨的水平,2002年至2003年,约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20%至30%,1978年开始应用长壁开采技术,但效果有限,所占比重很小。
煤炭部曾寻求国际合作推广长壁开采技术,同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德国、法国、俄罗斯建立了联合工作组,与波兰建立了联合委员会,与英国设立了印英煤炭论坛。波兰、法国帮助搞了一些长壁工作面。近年来,中国供应了三套长壁开采设备。
目前,煤炭产量增长主要靠露天矿开采浅部资源。探明储量900亿吨中有60%赋存深度在300米以内。印度煤炭公司还规划了114个新井田,可建煤矿的总生产能力为2.3亿吨。另外有估计地质储量300亿吨的143个井田,也准备提供给私人投资商自营开采,其中已分配出去的45个井田中,只有4个开始出煤。
浅部煤炭资源的加速开采,导致了全国境内300米深部内资源的减少,因此,必须建设大能力的高产高效矿井,提高煤炭质量。
为了不影响城市的环境,环境森林部把电站安排在远离煤炭产地1000公里以上的地点,而且电站不用灰分高于34%的煤。估计这些电站年需煤炭(灰分低于34%)9000万吨,这就需要供应质量好些的煤炭,或经洗选,或用优质煤混合。由于非焦煤一般不洗选,增建选煤厂的可能性不大。
几年前,印度能源资源研究院对今后能源需求规划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两种发展方向:一种是按常规的煤炭工业发展,另一种是以提高能源效率为基础。后一种发展方向对需要量的评估与实际能源需求非常接近。
现在估计煤炭需求总量2006年至2007年为4.6亿吨,2011年至2012年为6.2亿吨。而按规划国内产量同期分别只有4.04亿吨和5.15亿吨,缺口分别为5600万吨和1.05亿吨。煤炭产量按规划要求增加到4.04亿吨,需要投资1750亿卢比。所以,填补今后10年至15年煤炭供需缺口,印度需要引进大量私人投资建设新煤矿,而且必须在短期内增加进口量。
煤炭工业国有化后,印度对煤炭产品实行统一管理、计划分配、国家定价,管得比较死。现在这种状况有了改善,不但允许持普通执照自由进口煤炭,并且关税也在逐步降低。动力煤进口税从85%降到35%,焦煤进口税从85%降到25%。近几年又分别降低到10%和3%。水泥和炼铁需要的高级非焦煤,炼钢需要的高级低灰分焦煤,正越来越多地依靠进口。西海岸的一些电站已用进口煤和国产煤掺和的混合煤作发电燃料。今后几年印度会增加煤炭进口,以满足优质煤炭的需要。
为吸引国内外大量私人投资,印度必须对一些法律和规章制度作出修改。首先需要修改1973年的《煤矿(国有化)法》。虽然此法1997年已着手修改,但因种种原因至今仍无结果。2000年起草的《煤矿(国有化)法修正案》,现正在议会审议中。
其次,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利用外资和私人投资,包括免除煤炭开采的工业许可证。当前,私人可利用外资经营电站和煤炭加工,合资生产钢铁和水泥的外方股份至少占36%,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储备银行可自行批准许可证。外国直接投资50%以上,需经印度政府的外国投资促进局批准。
印度政府分配给私人投资开发井田的程序是公开的,用竞争招标或颁发许可证的方法。煤炭部打算成立一个独立的煤炭管理机构,专门负责此项业务。
寻求新资金和技术引进的必要性,连同供需缺口比以往更严重的情况,促使印度政府努力改变现有法律和规定的框架,为所有投资商提供一个公平的活动范围,促进煤炭工业的发展。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